網頁

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

南投縣 > 南投 龍眼林


http://www.trip123.com.tw/farm-s3.html?id=338
2008 版權所有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

生活中,好久不曾聽到「老人家是我們的寶」這麼感性的話。但在龍眼林社區,這句話人人念茲在茲,因而開展社區福利的春天。

揮別天色灰樸的北台灣,來到南投,前往中寮龍眼林的一路上都是暖陽相隨。幾番峰迴路轉,龍眼林到了,迎接我們的也是暖暖的人情。

位於南投西北方、沒有重要聯外道路經過的中寮,鄉內沒有任何一間便利商店或加油站,近年來,人口外移嚴重,高齡人口比例更居全國之冠。然而,龍眼林社區的老人們,卻日日過得充實開懷,沉沉遲暮之氣,從不曾在這個老人特多的偏僻小村蔓延。

為老人做便當,一天五百個不嫌多

「老人家是我們的寶。」秉持妥善照顧在地老人、讓年輕人出外工作無後顧之憂的初衷,當地居民成立了龍眼林福利協會,從老人送餐服務開始做起。沒想到,這個很單純的想法,竟逐漸帶動社區產業、文化與福利蓬勃發展。老人村,走出自己的傳奇。

社福傳奇的背後推手,是當地的兩位靈魂人物—龍眼林福利協會理事長廖宜綠,以及前任理事長、目前擔任總幹事的廖振益。老人送餐服務,在廖振益擔任村長時開辦,他在協會旁成立了「公共廚房」,原先是為九二一災後的獨居老人,每天送予午晚兩餐。從2000年10月至2007年8月底,已經送出百萬便當,目前正積極申列金氏世界記錄,讓全世界為龍眼林的社會福利做見證。

協會一天最高紀錄曾送出五百多個便當。後來,公部門的補助陸續收回,但若因經費不足而停止供餐,一直受協會照顧的十多個村落的老人,將頓失依靠。為了持續送便當,協會的社福事業計畫於是一一開展。龍眼林除了向各界籌措經費,也利用當地特產「開源」。協會對面有三個依古法建造的「龍眼灶」,協會人員將龍眼果實剪枝處理後,就在這裡烘乾,製作龍眼乾;同時,也研發多種龍眼副產品,如龍眼蜜、龍眼酵素、桂圓人參養生茶等,以農特產帶動龍眼林的生機。

另外,為了鼓勵社區老人及居民加入生產行列,公共廚房使用的蔬菜都從本地收購而來。協會內部、公共廚房、老人日托站、數位中心的工作人員,也大多是在地居民,同時一邊推展社區服務,一邊提供本地人許多就業機會,取之本地、用之本地,龍眼林社區,儼然成了個共生共榮圈。

讓老人有所用,尊嚴生活很重要

在龍眼林,印象最深刻的是,這裡的老人們個個面色紅潤,神情開朗,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如此幸福?
廖宜綠特地帶我們到協會的老人日托站參觀。

午後,裡面還有幾個老人忙著在報紙上找字、剪字,原來這天上午的課是「文字尋寶」。「我們每天從早上8點排課到中午,一小時一堂課,有體適能、書法、音樂、美術等課程,主要是為社區老人安排活動,讓他們走出家裡,跟鄰居老友聚聚,動動頭腦與身子骨。」廖宜綠說,日托站裡近五十個老人學員,平均年齡七十八歲,這七年來大家身體健康,沒有一個老人辭世離開。

通常,老人們在日托站用完午餐後會回家休息,打個小盹,再到菜園工作。「每個人都有所用,老人人力再利用。」廖宜綠認為人應該過有尊嚴的生活,即使是老人也不例外,所以協會一向鼓勵老人不要覺得自己老而無用,而應盡量發揮自己的力量。

到了傍晚,又是老人活動的另一個高潮,許多老人紛紛往槌球場聚集。龍安槌球場是由地主廖源庭獻地、由水土保持局設計的標準場地,另一邊的平地高爾夫球場也已經啟用。

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。」農村發展的路,由在地人自己決定。龍眼林的居民自發而用心地將農村社區規劃為老人安養天堂,未來希望從社會福利進展到社會企業,不為營利而為自給自足。細細回想,龍眼林的老人,不管是日托站或槌球場上的每張笑臉,他們無不神情安然,一派滿足。在這裡,老人們好健康、好快樂,他們眼角透露的盈盈笑意,這麼告訴我。

在地名物

[龍眼乾、龍眼蜜]
用磚造龍眼灶所烘出的龍眼乾,有著龍眼枝的炭燒香氣,吃起來不乾焦也不黏牙;龍眼蜜則是香甜不膩,皆是滋補聖品。

志工生活體驗

每年9月除了熱鬧的龍眼季,兩天一夜的志工體驗也很獨特。跟隨龍眼林長者學做農產DIY,和老人一起打槌球,當然還有參與老人送餐服務,親身體會當地社區照料老人的用心。

電話:(04)9260-1297 龍眼林福利協會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